近日,桂林小微担保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智能担保系统正式上线并投入使用。这一系统不仅标志着桂林小微担保在业务信息系统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彰显了其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在桂林山水的灵秀之间,桂林小微担保的智能担保系统如一条无形的智慧脉络,为担保业务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一、直击痛点:传统担保模式亟待科技破局
目前,公司累计担保贷款金额134.44亿元,7,388户,带动客户销售收入增加537.75亿元,就业增加12万人,带动税收增加26.89亿元,有效缓解了桂林市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推手。
但公司业务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担保机构服务覆盖面与可持续运营能力,亟需科技手段实现根本性突破,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尽调效率低、成本高。传统项目需要人工收集、分析企业信息,客户经理一般要花5天时间准备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审查部门一般要花2天时间进行审查、上会,人力、财力成本高,耗时长,与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存在差距。
二是风控依赖经验,缺乏科学的、量化的评价体系。风控高度依赖人工经验,缺乏量化模型支持,易受审查、审批个体认知偏差影响;工商、司法、税务等外部数据未有效整合,形成“数据孤岛”。
三是保后管理滞后、风险被动应对。现公司客户经理人均管户89户,对在保项目经营异常很难及时发现,一般要通过每季度的现场检查才能知晓企业最新状况,风险识别滞后。
四是银担信息壁垒、协同低效。与银行信息交互不畅,仍然依靠电话、微信传输信息,纸质材料需要邮寄,系统没有实现互联,影响业务办理效率和风险联防联控效果。
二、科技赋能:构建担保业务新范式
智能担保系统依托企查查权威数据库与DeepSeek智能算法的“双引擎”驱动,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业务周期的智能化风控体系,其核心优势与创新价值在于:
(一)全面快速获取客户信息,提升公司服务效能
该系统能实现智能尽调与报告生成,系统自动抓取、整合企业全景信息(工商、司法、经营、舆情、税务等),运用AI进行深度交叉验证与逻辑分析,一键生成标准化、高质量的《尽职调查报告》。尽调环节效率提高90%以上,显著缩短企业融资等待时间,加速信贷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当AI的笔触在数据的画卷上流淌,调查报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自动生成的精准画像,每一个数据节点都闪耀着洞察的光芒。
(二)模型化智能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审批模型设置环节,系统开发人员依照《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和公司数年来业务数据,对各项财务指标、企业管理者经营能力、资金需求量等进行评判,设置了科学、透明的量化审批模型。系统综合各类信息,输出包含额度、风控措施、反担保措施的客观审批建议,大幅提升决策效率与一致性,减少人为干预和主观偏差,显著提升整体风控精准度和前瞻性,将专家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标准,确保政策性担保资源精准投放。
运营大数据与DeepSeek的深度交融,如同经验老道的舵手审视险滩,项目风险在智能的透视下无所遁形,判断的精准度足以抵御市场的风浪。评委线上评审打破了空间的桎梏,如同云端相聚共商大计,让决策在高效流转中焕发活力。
(三)畅通银担协同“主动脉”,共建普惠金融生态
一是客户准入环节,本系统通过“银行提报”入口,与银行建立双向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平台,银行可一键推送符合担保准入标准的小微企业(经初步风控筛选),担保公司直接获取高质量客源,降低80%以上获客成本。
当大数据的眼眸望向市场,银行客户的需求便如漓江水面的粼粼波光般清晰呈现,主动获取的效率让传统模式望尘莫及。
二是审批环节,该系统接入了电子印章,我公司可发送电子担保意向书、放款通知书及合同给银行,替代现有的邮寄方式,实现“推荐-尽调-审批”流程无缝衔接,数据交互时效从“天级”压缩至“秒级”。
电子印章的应用是一场静默的革命,线上开保函、签合同如行云流水,昔日繁琐的流程化作指尖轻触的便捷,让时间在无形之中被珍视。
(四)构建保后预警“雷达站”,绘就银担共防一张图
智能担保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彻底改变了传统保后管理的被动模式。系统实时对接企业税务、银行流水、司法信息等关键数据,动态追踪在保项目的经营状况与风险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如纳税骤降、账户异动、涉诉风险等),系统立即触发三级预警,并通过平台弹窗方式推送至主办客户经理及部长,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此外,系统对在保项目各项环节办理的时间节点均设置了提醒,主要提醒的环节有:放款后一周内,提醒做放款确认;放款确认一周内,提醒提交再担保备案;按项目所属的风险分类,提醒按期做保后管理;项目到期前两个月,提醒做好续贷准备;项目到期后,会在多个时间点提醒进行代偿执行、代偿补充等事项。
同时,系统与银行建立的双向数据互通机制,银行可实时推送在保企业的贷后动态(如还款逾期、账户冻结等),担保公司可同步反馈风险处置进展,形成银担协同的闭环风控体系。
通过动态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将保后管理效率提升80%以上,代偿风险识别较传统手段提前3-6个月。保后监管不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线上的实时守护,如同为项目装上了智慧的监控眼,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过敏锐的感知。各个环节的提醒如及时的晨钟,在遗忘边缘敲响警惕。
(五)构筑资产“AI透视仪”,助力挖掘财产线索
通过对接工商、税务、司法等多源数据,系统可立即识别隐匿财产。例如,某项目发生代偿后,对该项目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股东为了逃避债务,注册新的企业继续原有业务经营,此时系统会立即提示主办客户经理、业务部部长、法务部相关人员该股东的工商变更情况,提供财产线索。
下一步,系统将更加丰富数据来源,加强扫描维度,要把代偿项目的追踪化作坚韧的藤蔓,紧紧缠绕着线索,让每一步行动都有的放矢。这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对信用违约者的终极威慑——当隐匿财产的成本远超偿还债务,主动履约将成为理性选择。
三、里程碑式突破:打造担保行业核心竞争力
2025年,广西密集出台担保行业重磅文件。年初《关于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15项举措,要求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南宁主持召开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创新专题研讨会中指出,要深挖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创新潜力,推动人工智能与金融深度融合;7月发布的《广西金融惠企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更明确将“优化融资担保服务”纳入行动方案。
以上文件及讲话共同指向一个目标:用数字技术重构担保业务流程。政策要求担保机构“深化数字技术应用赋能”,推动数据要素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智能担保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担保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创新,更是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的革新。
这套智能担保系统,是科技与金融的完美联姻,它以数据为墨、以智能为笔,在桂林担保的发展蓝图上,绘制出效率与精准的交响,让小微企业的融资之路,如同桂林的山水般,虽有曲折却终得通途,在智能化的护航下,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字:朱宏坤
编辑:伍 勍
校对:蒋阳之
审核:李道光